miànhóngěrchì

面红耳赤

拼音 miàn hóng ěr chì 怎么读

注音 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ㄦˇ ㄔˋ

繁体 面紅耳赤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羞愧满面

反义词 面不改色

面红耳赤的意思

折叠展开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羞愧的样子。

例子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正音”,读作“chì”,不能读作“cì”。

歇后语 灌血的猪头 —— 面红耳赤

谜语 喝醉酒红脸 (谜底:面红耳赤)

故事 清朝时期,一浪子决心痛改前非,给自己取别号“死里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汉子拿着一本小说要卖,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后不住面红耳赤,意往神驰,他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发表。

面红耳赤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语本《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

【典源】

《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

黄先之问“子文”“文子”二节。曰:“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1][2],略无喜[3]有些小所长,便不肯轻以告人,而子文乃尽以旧政告之新尹。此岂是容易底事!其地位亦甚高矣。今人有一毫系累,便脱洒不得,而文子有马十乘,乃弃之如敝屣然。此亦岂是易事!常人岂能做得?后人因孔子不许他以仁,便以二子之事为未足道,此却不可。须当思二子所为如此高绝,而圣人不许之以仁者,因如何未足以尽仁。就此处子细看,便见得二子不可易及,而仁之体段实是如何,切不可容易看也。”

注解

[1]子文:斗谷於菟(wū tú),斗为其姓,谷於菟为其名,字子文,春秋时楚国公族,生卒年不详。楚成王时为令尹,凡二十八年,勤于国政,虽三仕三已,喜怒不形于色,孔子谓之忠。

[2]三仕三已:三次任职为官,又三次被免职罢官。

[3]愠:音yùn,怨恨。

【典故】

子文为春秋楚国人,在楚成王时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在任期间,勤于国政,秉公执法,从不以权谋私,以私害公。二十八年间,曾经三次被免职,又三次复职,但他无论是免职或复位,都不会表现出喜悦或怨恨的样子,而且每一次办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巨细靡遗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称赞他是个忠于职守的人。宋代朱熹论及此事,感慨地说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就是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可以争得满脸通红,与子文不愠不火的修养比起来,就显得差多了。这里朱子以“头红面赤”形容人们为争夺事物,又急又怒,满脸通红的样子,后来“面红耳赤”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

【书证】

  • 01.《初刻拍案惊奇》卷三:“那少年的弓,约有二十斤重。东山用尽平生之力,面红耳赤,不要说扯满,只求如初八夜头的月,再不能勾。”
  • 02.《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众人一定要他叫,他一定不肯叫。后来众人见他急的面红耳赤,也就罢了。”
  • 03.《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藩台又做眼色给他,又私下偷偷的拉了他一把袖子,直把他急得面红耳赤。”
  •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只见里面所叙的事,千奇百怪,看得又惊又怕。……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驰,身上不知怎样才好。”

【用法】

语义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

类别用在“激愤恼怒”、“羞耻惭愧”的表述上。

例句

因为感到丢脸,小华面红耳赤地低著头,不发一语。

他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就害羞得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他们两人只因一言不合就吵得面红耳赤,看得大家都傻了眼。

小王的脸皮太嫩,被人说两句就面红耳赤了,根本不敢回嘴。

你们两个人为了这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只是让人看笑话罢了。

小李的个性内向,上台说没几句话就面红耳赤,只好草草结束。

在人们的哄笑声中,小明禁不住面红耳赤,羞愧得似乎无地自容。

只见他急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拿起电话一阵乱拨,也不知是要拨给谁。

他真是紧张得不知怎办才好,面红耳赤的,嘴里吱吱唔唔,就是说不了完整的一句话。

面红耳赤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be flushed
  2. 耳(みみ)のつけねまで赤くなる
  3. покраснеть до корней волос
  4. rouge de honte ou de colère

面红耳赤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iàn), 面部,共9画

①. 头的前部,脸。 如: 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

②. 用脸对着,向着。 如: 面对。面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③. 事物的外表。 如: 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

④. 方位,部分。 如: 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

⑤.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 如: 一面鼓。

⑥. 会见,直接接头的。 如: 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

⑦.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 如: 平面。曲(qū)面。

⑧. 粮食磨成的粉。 如: 小米面。玉米面。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面。

⑨. 粉末。 如: 药面儿。

⑩.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 如: 面条。

⑪.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 如: 这种瓜很面。

读音(hóng,gōng), 纟部,共6画

㈠ 红 [ hóng ]

①. 像鲜血的颜色。 如: 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②.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 如: 红人。红运。红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

③. 喜庆。 如: 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④. 象征革命。 如: 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

⑤. 指营业的纯利润。 如: 红利。分红。

⑥.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 如: 红学。

㈡ 红 [ gōng ]

①. 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读音(ěr), 耳部,共6画

①.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如: 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②. 像耳朵的东西。 如: 木耳。银耳。

③.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 如: 耳房。鼎耳。

④. 听说。 如: 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⑤.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如: 想当然耳。

⑥.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如: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读音(chì), 赤部,共7画

①.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 如: 赤血。赤字。

②. 真诚,忠诚。 如: 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③. 空无所有。 如: 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④. 裸露。 如: 赤脚(光脚)。

面红耳赤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