𠁗
字义 反馈

𠁗

复制

shì ㄕˋ ㄏㄜˋ

一部 共16画 上下结构 U+20057
汉语字典

一部

16画

15画

上下结构

shi he

shì

FDJD

JAK

EDNG

20057

[1132511132511134]

𠁗字概述

折叠展开

〔𠁗〕字拼音是shì,hè 部首是一, 总笔画是16画。

〔𠁗〕字是上下结构

〔𠁗〕字仓颉码是JAK 五笔是FDJD 郑码是EDNG

〔𠁗〕字的UNICODE是20057。 十进制为131159,UTF-32:00020057,UTF-8:F0 A0 81 97。

〔𠁗〕字的异体字是

𠁗的意思

折叠展开

𠁗

详细解释

同“”。

𠁗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89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211頁,第37

標點整理本: 第140頁,第26

唐韻》:呼訝切;《集韻》:虛訝切,𡘋音罅。
集韻》亦作赫。
詩・大雅》:反予來赫。〔箋〕口拒人謂之赫。〔釋文〕赫亦作嚇,鄭許嫁反。
莊子・秋水篇》:鴟得腐䑕,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註〕司馬云:怒其聲,恐其奪己也。〔釋文〕嚇,許嫁反。
集韻》亦作哧。

又,《廣韻》:笑聲。

又,《廣韻》:呼格切;《集韻》:郝格切,𡘋音赫──義同。
詩・大雅》:〔釋文〕毛音許白反。
莊子・秋水篇》:〔釋文〕又,許伯反。

又,《廣韻》:怒也。

集韻》:通作赫,或作䓇、奭。

注解

〔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嚇〕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è、xià,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赫

〔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hè] ⑴ 见“吓”。⑵ 怒斥声:“仰面视之,曰:‘~’!”⑶ 张开:“或~鳃乎岩间”。 [xià] ⑴ 见“吓”。

𠁗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𠁗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𠁗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上反切詩亦切頁碼109頁,第15

𠁗

異體

𠁗盛也。从大从皕,皕亦聲。此燕召公名。讀若郝。《史篇》名醜。

鉉注徐鍇曰:「《史篇》謂所作《蒼頡》十五篇也。」

𡚐

𡚐古文奭。

附注段玉裁注:「古文百作𦣻。」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七反切希式反頁碼286頁,第6行,第1

𡚐盛也。從大,從皕,皕亦聲。此燕召公名,讀若郝。《史篇》名醜。

鍇注臣鍇曰:「《史篇》謂史籒所作《蒼頡》十五篇也。」

反切………頁碼286頁,第7行,第1

古文奭。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上反切詩亦切古音第五部頁碼548頁,第2許惟賢245頁,第8

𡚐盛也。

段注《釋詁》。赫赫躍躍。赫赫,舍人本作奭奭。《常武・毛傳》云:赫赫然盛也。按奭是正字。赫是假借字。《小雅》。路車有奭。韎韐有奭。毛曰:奭,赤皃。此當作赫。赤部云:赫,火赤皃。奭是假借字。

从大。从皕。

段注皕與大皆盛意也。

皕亦聲。

段注詩亦切。古音讀若郝。在五部。隸作奭。

此燕召公名。讀若郝。

段注三字當在皕亦聲之下。

《史篇》名醜。

段注此爲召公名徵古說也。召公名奭。見《尙書》、《史記》。而《史篇》云名醜。《史篇》之作。去周初未遠。未審何以乖異。敘目云:及宣王大史籒箸大篆十五篇。《漢志》。史籒十五篇。周宣王大史作。又云:史籒篇者,周時史官敎學童書也。按省言之曰《史篇》。《王莽傳》。徵天下《史篇》文字。孟康曰:史籒所作十五篇也。許三偁《史篇》。姚下云《史篇》以爲姚易也。匋下云《史篇》讀與缶同。此云《史篇》名醜。計度其書必四言成文。敎學童誦之。《倉頡》、《爰歷》,博學實仿其體。

𡚐,古文奭。

段注古文百作𦣻。則知皕作𬛭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讀若忽=郝,古齒音往往讀入喉音。郝从赤聲,亦在齒音而讀為喉音。

奭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15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292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230頁
4說文校箋第145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138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48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83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96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710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86頁,第15字
11標注說文第142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107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943頁【補遺】第16581頁
14通訓定聲第83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284頁【崇文】第1133頁
16說文句讀第411頁
17章授筆記第155頁,第7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4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369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