盨
笔顺 反馈

复制

ㄒㄩˇ

皿部 共17画 上下结构 U+76E8
汉语字典

皿部

17画

12画

上下结构

xu

EDML

HCBT

PDGL

21102

76E8

[33313251113425221] 撇、撇、撇、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撇、点、竖、横折、竖、竖、横

盨字概述

折叠展开

〔盨〕字拼音是xǔ 部首是皿, 总笔画是17画。

〔盨〕字是上下结构

〔盨〕字仓颉码是HCBT 五笔是EDML 四角号码是21102 郑码是PDGL

〔盨〕字的UNICODE是76E8。 十进制为30440,UTF-32:000076e8,UTF-8:E7 9B A8。

〔盨〕字的异体字是

盨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ㄒㄩˇ

基本解释

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详细解释

名词

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有盖和两个耳子 bronze vessel盨,负戴器也。——《说文》

盨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皿部

武英殿刻本: 第1908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797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754頁,第5

唐韻》:相庾切,音醑。
說文》:㯯盨,負戴器也。

又,《廣韻》:疎舉切;《集韻》:爽阻切,𡘋音所──義同。

字彙補》譌作𥂾,非。

注解

〔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皿部

〔盨〕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須、皿

〔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ǔ] ⑴ 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盨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盨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盨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相庾切頁碼157頁,第16

盨㯯盨,負戴器也。从皿須聲。

附注《說文新證》:「盨,盛黍稷稻粱器。金文或从木鬚聲,或从皿鬚聲;或加義符『米』以示所盛;或加『升』,或加『金』。」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率武反頁碼398頁,第3行,第2

盨㯯盨,負戴器也。從皿湏聲。

鍇注臣鍇按:顏師古《漢書》注謂:「盨狀如盤,如今賣食物者所戴。《楊惲傳》作窶藪。」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相庾切古音第四部頁碼846頁,第10許惟賢375頁,第10

盨㯯盨,

段注逗。

負戴器也。

段注㯯,小桮也。見《匚部》。此㯯盨之㯯乃別一義。《廣韵》一送云:㯯,格木也。三十六養云:𠏤,載器也,出《埤蒼》。《玉篇》云:𠏤渠往切。載器也。載器皆當作戴器。古載戴通用。格木亦謂庋閣之木。《東方朔傳》。朔曰:是寠數也。師古曰:寠數,戴器也。以盆盛物戴於頭者。則以寠數薦之。今賣白團餠人所用者也。又楊敞傳。鼠不容穴。銜寠數。師古曰:寠數,戴器也。按寠數,其羽山羽二反。㯯盨,渠往相庾二反。㯯與寠雙聲。盨與數雙聲㬪韵。一語之轉也。負戴器者,謂藉以負戴物之器。

从皿。須聲。

段注相庾切。古音在四部。

盨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12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410頁,第9字
3黃侃手批第319頁
4說文校箋第203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195頁,第18字
6說文今釋第696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122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77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021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125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202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1613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5223頁【補遺】第16772頁
14通訓定聲第144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417頁【崇文】第1665頁
16說文句讀第622頁
17說文新證第415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197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502頁,第3字

盨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盨(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盨(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盨(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盨(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盨(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盨(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