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ㄌㄧˋ

口部 共6画 上下结构 540F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口部

6画

3画

上下结构

li

会意字

GKQI 86 、 GKRI 98

JLK

AJOS

50006

0684

3284

540F

[125134] 横、竖、横折、横、撇、捺

吏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上反切力置切頁碼1頁,第6

異體

叓治人者也。从一从㕜,㕜亦聲。

鉉注徐鍇曰:「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从一。」

附注按:古文字事、使、史、吏本為一字,後分化。

附注《說文新證》:「『吏』字的造字本義,係於『史』字豎畫的上端分作兩叉形,作為指事字的標志,以別於史,而仍以『史』字為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一反切連致反頁碼23頁,第1行,第1

叓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

鍇注臣鍇曰:「吏之理人,心主於一也,書曰:『克肩一心。』史者,爲君之使也。凡言亦聲,備言之耳,義不主於聲,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上反切力置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頁,第2許惟賢2頁,第1

叓治人者也。

段注治與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也。

从一。从史。

段注此亦會意也。天下曰从一大。此不曰从一史者。吏必以一爲體。以史爲用。一與史二事。故異其詞也。史者,記事者也。

史亦聲。

段注凡言亦聲者,會意兼形聲也。凡字有用六書之一者。有兼六書之二者。力置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漢人書辦稱史,今稱吏。古人唯官稱吏。吏、史音近,故轉史為吏。

初惟有武官,至後有文官,乃掌冊史,故从史。

古惟官稱史。掌書者,古謂之史,《周禮》之府史胥徒是也。漢時猶然。不知何時從稱為吏。今之書辦皆稱吏矣。初唯有武官,至後有文官,入掌冊史,故[从史]。

吏必有奏記,故从一从史。史,記事者也。古惟官稱史,掌言者謂之史,《周官》府史胥徒(今謂之書辦)是。漢世猶然(如「尚書令史十八人二百石主事」等是),今則抄胥皆稱吏矣。

白话解释

吏,管治百姓的人。字形采用“一、史”会义,“史”同时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史、吏同源,都是從又持中,為求二者在使用上有所區別,於是吏字所從中字乃取分叉之形作,而分化出「」字。金文、戰國文字又從二叉形演變為三叉形,而篆文則調整吏字構形方式,改為從一、史聲,為隸書、楷書所相承。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吏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4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33頁
4說文校箋第1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1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3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8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1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1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05頁【補遺】第16140頁【補編】第14867頁
14通訓定聲第669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3頁【崇文】第9頁
16說文句讀第4頁
17說文新證第42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2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一冊,第31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5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