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不可一世

拼音 bù kě yī shì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ㄧ ㄕˋ

感情 贬义

近义词 旁若无人 目空一切 惟我独尊

反义词 谦虚谨慎 妄自菲薄 虚怀若谷

不可一世的意思

折叠展开

可:许可;赞成。
没有赞许过当时的任何人。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5卷:“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候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狂妄自大。

例子盖兴会飙举,不可一世矣。(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正音”,读作“yī”,不能读作“yí”。

辨形”,不能写作“”。

辨析不可一世”和“目空一切”;都形容狂妄自大;瞧不起别人。但“不可一世”语义重。

歇后语 霸王项羽 —— 不可一世

谜语 1.(谜底:不可一世)
2. 朝令夕改 (谜底:不可一世)
3. 废除终身制 (谜底:不可一世)

不可一世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可,赞许、称是。“不可一世”指人骄横自大,目空一切,以为他人无与伦比。#语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

【典源】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1]

[2]少年,不可一世士,独[3][4],三及门而三辞焉。荆公[5]曰:“吾独不可自求之[6]乎!”乃不复见。余谓濂溪知荆公自信太笃,自处太高,故欲少摧其锐,而不料其不可回也。然再辞可矣,三则已甚。使荆公得从濂溪,沐浴于光风霁月之中,以消释其偏蔽,则他日得君行道,必无新法之烦苛,必不斥众君子为流俗,而社稷苍生将有赖焉。呜呼!岂非天哉!

注解

[1]典故或见于宋・黄庭坚〈跋范文正公帖〉。

[2]王荆公:王安石(公元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宋临川人。博览强记,工书画,尤善诗,而文词简练。神宗时为相,改革政治,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多,没有成功。封荆国公,卒谥文。

[3]怀刺:身怀名片。刺,名片、名帖。

[4]濂溪:周敦颐(公元1017—1073),字茂叔,宋道州营道人。著《太极图说》及《通书》,为宋理学之开山祖,二程皆其弟子,世称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5]恚:音huì,怨恨、愤怒。

[6]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参考

宋・黄庭坚〈跋范文正公帖〉(据《豫章先生文集》卷三○引)

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沈著,极近晋宋人书。往时,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书与〈乐毅论〉同法。

【典故】

根据宋代罗大经撰写的《鹤林玉露》记载,王安石年少时,狂傲自满,以为无人能及。他曾经带著名片登门求见理学家周敦颐,结果一连三次都被拒绝在门外。王安石因此满怀怨恨,不再上门求见。作者罗大经认为,周敦颐想挫王安石的锐气,没有什么不对,但一连拒绝三次是过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随周敦颐学习,矫正偏颇的观念,就不会有烦苛扰民的新法产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来指人骄横自大,目空一切,以为他人无与伦比。

【书证】

  • 0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候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源)
  • 02.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八・简傲》:“(王廷陈)为翰林庶吉士,诗已有名,其意不可一世,仅推何景明,而好薛蕙、郑善夫。”
  • 03.清・洪亮吉〈四哀诗序〉:“授经之席,移市门而便沽;问奇之酒,呼里魁而对饮。推其梗概,实不可一世焉。”
  • 04.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杭州陆玑,道光间名诸生也。豪于饮,能诗文,且善画,恃才傲物,不可一世。遇才名出己右者,必力折之。”
  • 05.清・张笃庆〈鹦鹉洲哀辞〉:“当筵落笔赋鹦鹉,生平谩骂膺碪俎。不可一世横千古,乾坤跼蹐归黄土。”
  • 06.《孽海花》第三四回:“圆圆的脸盘,两目炯炯有光,于盎然春气里,时时流露不可一世的精神。”

【用法】

语义指人骄横自大,目空一切,以为他人无与伦比。贬义。

类别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句

他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狂妄的言行令人厌恶。

他骑在马上,睥睨四周的神情,俨然不可一世

他小有成就便显得不可一世,难免贻笑大方之家。

他演讲时那种不可一世的气燄,听得台下的人都嗤之以鼻。

他自以为高人一等,处处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模样,徒然惹人反感罢了。

自从他升官之后,就常在同事面前摆出不可一世的模样,大家都很不以为然。

不可一世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onsider oneself unexcelled in the world
  2. 当代(とうだい)に並(なら)びなしとうぬぼれる
  3. быть о себé высóкого мнéния
  4. s'estimer,se croire le plus fort du monde

不可一世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kě,kè), 口部,共5画

㈠ 可 [ kě ]

①. 允许。 如: 许可。认可。宁可。

②. 能够。 如: 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③. 值得,认为。 如: 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④. 适合。 如: 可身。可口。可体。

⑤. 尽,满。 如: 可劲儿干。

⑥. 大约。 如: 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

⑦.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⑧. 表示强调。 如: 他可好了。

⑨.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 如: 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

⑩.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 如: 这件事他可同意?

⑪. 姓。

㈡ 可 [ kè ]

①.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①.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②.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③.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④.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⑤.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⑥.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⑦.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⑧.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⑨.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⑩.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⑪.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读音(shì), 一部,共5画

①.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 如: 世代( ➊ 很多年代; ➋ 好几辈子)。世纪(指一百年)。流芳百世。

②. 一辈一辈相传的。 如: 世袭。世家( ➊ 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➋ 《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③. 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 如: 世上。世俗( ➊ 流俗; ➋ 非宗教的)。世故(➊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 ➋ 处世经验)。世态炎凉。

④.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 如: 世界。举世瞩目。公之于世。

⑤. 姓。

不可一世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