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ò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怎么读

注音 ㄧ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ㄧˋ

繁体 一鼓作氣

感情 褒义

近义词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反义词 一败涂地 偃旗息鼓 一败如水

一鼓作气的意思

折叠展开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正音”,读作“yī”,不能读作“yì”。

辨形”,不能写作“”。

辨析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歇后语 1. 水里的蛤蟆 —— 一鼓作气
2. 曹刿论战 —— 一鼓作气

谜语 1. 通风 (谜底:一鼓作气)
2. 风箱 (谜底:一鼓作气)
3. 皮老虎 (谜底:一鼓作气)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一鼓作气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古代作战时,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勇气。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后用“一鼓作气”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典源】

《左传・庄公十年》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战于[2]。公将鼓之,[3]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4]之,刿曰:“未可。”下视其[5],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6],公问其[7]?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8],故逐之。”

注解

[1]公与之乘:鲁庄公与曹刿共乘一辆兵车。公,指鲁庄公,生卒年不详。为春秋鲁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二年卒,谥庄。之,指曹刿。乘,音chéng,搭坐。

[2]长勺:春秋鲁地,为殷遗民长勺氏所住的地方,地在今山东省境内。

[3]刿:曹刿,春秋鲁人,生卒年不详。事庄公。齐鲁会于柯,曹刿曾以匕首劫齐桓公,迫使归还其战时所失各地,因而立下大功。《史记》作“曹沬(mèi)”。刿,音guì

[4]驰:驱车追击齐师,乘胜追击之意。

[5]辙:音chè,车轮驶过的痕迹。

[6]克:战胜。

[7]故:缘由、原因。

[8]靡:音,倒。此处“旗靡”引申为兵败溃散的意思。

【典故】

据《左传・庄公十年》载,春秋时,齐国的军队违背了盟约,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和曹刿(guì)共乘一辆兵车,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于长勺。鲁庄公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阻止说:“不可以。”等到齐军敲过了三通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鲁军战鼓一响,激起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大家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结果齐军大败,狼狈而逃。这时鲁庄公想乘胜追击,却又被曹刿阻止说:“还不可以!”接著就下车仔细观察地面上齐军兵车留下的轨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乘胜前进,追赶落败的齐军,把齐军赶出了鲁国,获得最后的胜利。鲁庄公就询问曹刿这么做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是凭著一股勇气,第一通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最旺盛,第二通鼓响,士气就会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响,应战的勇气就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次和齐军作战,他们击了第三通鼓,我们才击第一通鼓,正是敌人的勇气大减,而我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我们才能打败敌人。然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用兵是很难猜测的,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所以下车查看,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旗帜也散乱地倒下时,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被打败了,才敢放心地乘胜追击。”后来原文中的“一鼓作气”,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事。

【书证】

  • 01.《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源)
  • 02.《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列传》:“以可汗有兄弟之约,与国家兴父子之军,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
  • 03.宋・吕祖谦《吕东莱先生文集・卷二○・杂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才有间断,便非学矣,所谓再而衰也。”
  • 04.《金史・卷九三・承裕列传》:“赞曰:『曹刿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兵以气为主,会河堡之役,独吉思忠、承裕沮丧不可复振,金之亡国,兆于此焉。』」
  • 05.《元史・卷一五二・岳存列传》:“乃命骑士居前,步卒次之,与敌相去仅二十步,一鼓作气,无不一当百。”
  • 06.《文明小史》第五二回:“原来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不过是个一鼓作气,他说要游历英、法、日、美四国,不免言大而夸。”
  • 07.清・黄钧宰《金壶七墨・遯墨・卷四・两军门》:“将士亦邀奖叙,不及今一鼓作气。功败垂成,后欲图之,非可岁月计矣。”

【用法】

语义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类别用在“勇敢无畏”的表述上。

例句

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把这些事做完再休息。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我就凭一鼓作气的精神,独立完成这件作品。

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老师提醒大家参加比赛有如作战,要一鼓作气,才能夺得锦标。

一鼓作气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2. 意欲(いよく)を奮(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気(いっき)にやる
  3. одним духом(без перерыва)
  4. profiter de l'ardeur des débuts

一鼓作气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①.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②.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③.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④.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⑤.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⑥.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⑦.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⑧.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⑨.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⑩.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⑪.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读音(gǔ), 鼓部,共13画

①.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 如: 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②.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 如: 耳鼓。石鼓。

③.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 如: 鼓吹。鼓噪。

④. 发动,使振作起来。 如: 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⑤. 高起,凸出。 如: 鼓包。鼓胀。

⑥.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读音(zuò), 人部,共7画

①. 起,兴起,现在起。 如: 振作。枪声大作。

②. 从事,做工。 如: 工作。作息。作业。

③. 举行,进行。 如: 作别(分别)。作乱。作案。作战。作报告。

④.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 如: 作恶(è)。作弊。作梗。作祟。作态。作色。作为。作难。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⑤. 当成,充当。 如: 作罢。作保。作伐(做媒人)。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⑥. 创造。 如: 创作。写作。作曲。作者。

⑦. 文艺方面的成品。 如: 作品。不朽之作。

⑧. 同“做”。

⑨.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 如: 作坊。

⑩. 从事某种活动。 如: 作揖。作弄。作死。

读音(qì), 气部,共4画

①.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 如: 气体。

②. 呼吸。 如: 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③.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 如: 气候。气温。气象。

④. 鼻子闻到的味。 如: 气味。臭气。

⑤. 人的精神状态。 如: 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⑥. 怒,或使人发怒。 如: 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

⑦. 欺压。 如: 受气。

⑧.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 如: 气功。气血。气虚。

⑨. 中医指某种症象。 如: 痰气。湿气。

⑩. 景象。 如: 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一鼓作气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