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bīng ㄅㄧㄥ

冫部 共6画 左右结构 U+51B0
汉语字典

冫部

6画

4画

左右结构

bing

bīng

会意字

UIY

IME

TDKV

32190

0393

1789

51B0

[412534] 点、提、竖钩、横撇/横钩、撇、捺

冰字概述

折叠展开

〔冰〕字拼音是bīng 部首是冫, 总笔画是6画。

〔冰〕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水。

〔冰〕字仓颉码是IME 五笔是UIY 四角号码是32190 郑码是TDKV 中文电码是0393 区位码是1789

〔冰〕字的UNICODE是51B0。 十进制为20912,UTF-32:000051b0,UTF-8:E5 86 B0。

〔冰〕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冰〕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冰〕字的反义字是

〔冰〕字的异体字是

冰的笔顺

折叠展开

冰的意思

折叠展开

bīngㄅㄧㄥ

基本解释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块。~凌。~箱。~窖。~雕。~封。~球。~镇。~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淇淋。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糖。~晶石。

使人感到寒冷。~手~脚。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把汽水~上。

洁白明彻。~绡。~心。~清玉洁。~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变成。从“”从“”的会意字,于是“”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同本义ice

冰,水坚也。 —— 《说文》履霜坚冰至。 —— 《易·坤》迨冰未泮。 —— 《诗·邶风·匏有苦叶》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汉书·五行志》冰,水为之。 —— 《荀子·劝学》冰解而冻释。 —— 《管子·五行》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3.冰人,即媒人 go-between; match-maker。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4.姓。

动词

1.结冰,冻结freeze; ice over

水始冰,地始冻。 —— 《礼记·月令》

2.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ice。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使感到极冷feel cold

风月冰人别是乡。 —— 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这水冰手。

形容词

1.冷,凉 cold。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crystal。如:冰糖。

3.清白,晶莹clear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操(廉洁的操行)

bīngㄅㄧㄥ

详细解释

1.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所凝结成的固体。

《文选˙陆机˙苦寒行》:“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红楼梦•第六四回》:“因宝玉素昔秉赋柔脆,虽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将茶连壶浸在盆内,不时更换,取其凉意而已。”

2.姓。如明代有冰如鉴。

1.使用冰块或利用冰箱以防腐或减低温度。

把这块肉冰起来。

2.比喻受人冷淡、不加注意,或不受重用。

他被冰了许多年,现在才受重用。

1.寒冷。

冰凉、冰冷。

2.清高的、纯洁的。

冰心。

3.白嫩如冰的。

冰肌、冰肤。

4.冷酷、没感情。

她的态度很冰,很难应付。

bīngㄅㄧㄥ

详细解释

1.水在0℃以下所凝结成的固体。

结冰、冰霜。

2.形容感觉温度非常低。

冰凉的饮料、泳池的水很冰,弟弟怕冷不敢下水。

3.使用冷冻设备或冰凉的物品,来降低温度,以保持物品新鲜。

冰过的啤酒好喝、买回来的鱼要冰起来,才可以保持新鲜。

4.形容清高、洁白。

冰心、冰清、冰肌玉肤。

5.比喻非常不热情;冷酷。

他的态度很冰,令人难以亲近。

6.像冰一样的。

冰片、冰糖。

7.姓。

冰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冫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2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31頁,第24

標點整理本: 第58頁,第25

古文: 𣲝

唐韻》:筆陵切;《集韻》、《韻會》:悲陵切,𡘋逼平聲。
說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
韓詩外傳》: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爲伏隂。
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
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啟,夏頒冰

又,《爾雅・釋器》:冰,脂也。〔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又,矢筩蓋曰冰。
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註〕冰,櫝丸蓋。〔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

又,《集韻》、《正韻𡘋魚陵切,音凝──同「凝」。
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伐冰

又,《集韻》:讀去聲,逋孕切。
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註〕謂涕著須而凝也。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

又,《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𨻰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

注解

〔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冫部

〔冰〕字拼音是bī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冫、水,五行属

〔冰〕字造字法是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 上拱 )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是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īng] ⑴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⑵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⑶ 使人感到寒冷⑷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⑸ 洁白明彻

冰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冰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冰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魚陵切、筆陵切頁碼383頁,第5

𣲝

異體

𣲝水堅也。从仌从水。

鉉注臣鉉等曰:今作筆陵切,以爲冰凍之冰。

凝𣲝从疑。

附注段玉裁注:「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言丞反頁碼929頁,第6行,第1

凝水堅也。從水、仌。

鍇注臣鍇曰:「今以爲仌字也。」

反切………頁碼929頁,第6行,第2

俗冰從疑。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魚陵切古音第六部頁碼2280頁,第5許惟賢992頁,第6

凝水堅也。

段注《易・象傳》。初六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古本當作陰始冰也。至堅仌也。《釋器》。冰脂也。孫本冰作凝。按此可證詩膚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

从水仌。

段注會意。魚陵切。六部。

俗冰。从疑。

段注以雙聲爲聲。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從俗作凝,以冰代仌。

白话解释

冰,水凝结变硬。字形由“仌、水”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像寒冰開裂的樣子,屬象形。金文第一例,承自甲文;第二例增水為形,以示冰由水結成,而則為之異體,轉為聲符。篆文承自甲文、金文第一例,至為明顯。第二例源自金文第二例,構形為從水、聲,只是形體相反而已,不影響其音、義。隸書、楷書沿之以定體。俗字,從為形,以疑為聲,而疑聲古與聲相近,在此僅表音讀而已。以上諸形,除屬象形,餘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

冰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56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965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727頁
4說文校箋第501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454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667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82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64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430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00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482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4019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303頁【補遺】第17719頁
14通訓定聲第28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997頁【崇文】第3985頁
16說文句讀第1633頁
17說文新證第811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72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306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059頁,第5字

冰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ice; ice-cold
  2. Eis (S)​, einfrieren (V)​, mit Eis kühlen (V)

冰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冰(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冰(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冰(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冰(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冰(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冰(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冰(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