𡰥
字义 反馈

𡰥

复制

rén ㄖㄣˊ ㄧˊ

尸部 共5画 半包围结构 U+21C25
汉语字典

尸部

5画

2画

半包围结构

ren yi

rén

NFD

SMM

XMBD

21C25

[51311]

𡰥字概述

折叠展开

〔𡰥〕字拼音是rén,yí 部首是尸, 总笔画是5画。

〔𡰥〕字是半包围结构

〔𡰥〕字仓颉码是SMM 五笔是NFD 郑码是XMBD

〔𡰥〕字的UNICODE是21C25。 十进制为138277,UTF-32:00021c25,UTF-8:F0 A1 B0 A5。

〔𡰥〕字的异体字是

𡰥的意思

折叠展开

𡰥

1rénㄖㄣˊ

基本解释

同“”。《説文•人部》:“𡰥,古文仁,或从尸。”

𡰥

2ㄧˊ

基本解释

同“”。《玉篇•尸部》:“𡰥,古文夷字。”《廣韻•脂韻》:“𡰥,陽𡰥,地名,本古文夷字。”

𡰥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尸部

武英殿刻本: 第710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300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239頁,第6

玉篇》:古文夷字。陽𡰥,地名。

又,《集韻》:古文仁字。註見人部二畫。

注解

𡰥〕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尸部

𡰥〕字是多音字,拼音是rén、yí,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尸、二

𡰥〕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rén] ⑴ 同“仁”。《説文•人部》:“𡰥,古文仁,或从尸。” [yí] ⑴ 同“夷”。《玉篇•尸部》:“𡰥,古文夷字。”《廣韻•脂韻》:“𡰥,陽𡰥,地名,本古文夷字。”

𡰥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𡰥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𡰥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如鄰切頁碼257頁,第6

仁親也。从人从二。

鉉注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从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

𡰥

𡰥古文仁或从尸。

附注《說文新證》:「『仁』字見秦系文字,从人,从二,人亦聲。楚系文字从心、从人(千、身)聲。《說文》古文第一形即繼承『忎』形;第二形繼承中山王壺『𡰥』形。秦漢文字繼承『仁』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爾申反頁碼660頁,第4行,第3

𡰥親也。從人二聲。

鍇注臣鍇曰:「并下二字,通論詳矣。」

反切………頁碼660頁,第5行,第1

古文從千、心作。

反切………頁碼660頁,第5行,第2

古文仁從尸、二。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如鄰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1458頁,第5許惟賢640頁,第6

𡰥親也。

段注《見部》曰:親者,密至也。

从人二。

段注會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大射儀》。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於此意相人耦也。《聘禮》。每曲揖。注。以相人耦爲敬也。《公食大夫・禮》。賓入三揖。注。相人耦。詩《匪風》箋云:人偶能烹魚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正義》曰:人偶者,謂以人意尊偶之也。《論語》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辭。禮注云:人偶相與爲禮儀皆同也。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爲心也。與《中庸》語意皆不同。如鄰切。十二部。

古文仁。从千心作。

段注从心。千聲也。

古文仁。或从尸。

段注按古文夷亦如此。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仁,夷同,仁𦐧即夷𦐧可證。

古文作𡰥,與古文夷同,蓋古文仁、夷同字也。《左傳》之「夷𦐧」,《山海經》作「仁𦐧」可證。

古文仁、夷同。《山海經》「仁𦐧」。《左傳》作「夷𦐧」可證。

白话解释

仁,亲爱。字形采用“人、二”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仁”,字形采用“千、心”会义。,这是“仁”的古文异体字,字形采用“尸”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由「人」、「二」二字構成,「人」表義,「二」,表音兼表義。表示二人之間相互親愛。金文以下之形皆承甲骨文而來,從二、人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或以甲骨文之「」,為卜辭序數,可備一說。

仁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06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646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494頁
4說文校箋第325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310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118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906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95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650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00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320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262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916頁【補遺】第17178頁
14通訓定聲第3297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680頁【崇文】第2717頁
16說文句讀第1048頁
17說文新證第632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329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七冊,第265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758頁,第3字

𡰥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𡰥(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𡰥(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𡰥(简·楚〔战国〕·港中大) 楚〔战国〕 港中大

𡰥(传抄·东汉·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𡰥(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𡰥(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𡰥(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𡰥(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𡰥(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𡰥(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𡰥(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𡰥(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