夳
笔顺 反馈

复制

tài ㄊㄞˋ

大部 共5画 上下结构 U+5933
汉语字典

大部

5画

2画

上下结构

tai

tài

DFF

KMM

GDBD

40101

5933

[13411] 横、撇、捺、横、横

夳字概述

折叠展开

〔夳〕字拼音是tài 部首是大, 总笔画是5画。

〔夳〕字是上下结构

〔夳〕字仓颉码是KMM 五笔是DFF 四角号码是40101 郑码是GDBD

〔夳〕字的UNICODE是5933。 十进制为22835,UTF-32:00005933,UTF-8:E5 A4 B3。

〔夳〕字的异体字是

夳的意思

折叠展开

tàiㄊㄞˋ

基本解释

同“泰(太)”。《説文•水部》:“夳,古文泰。”

夳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大部

武英殿刻本: 第590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249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185頁,第2

字彙補》:古文泰字。
說文長箋》:天地交泰,故从二大。

注解

〔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夳〕字拼音是tà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大、二

〔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ài] ⑴ 同“泰(太)”。《説文•水部》:“夳,古文泰。”

夳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夳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夳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他蓋切、他達切頁碼375頁,第23

𡙌

異體

𡙌滑也。从𠬞从水,大聲。

鉉注臣鉉等曰:本音他達切。今《左氏傳》作汏輔,非是。

夳古文泰。

附注《說文新證》:「楚簡『太』字,係从『大』字分化,而於大字右上打一斜筆以為分化符號,且因『大』字以為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他蓋反頁碼918頁,第7行,第2

夳滑也。從𠬞、水,大聲。

反切………頁碼918頁,第7行,第3

古文泰如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他葢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258頁,第1許惟賢982頁,第6

夳滑也。

段注此以曡韵爲訓。字从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傳》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寧,汏輈以貫笠轂。皆滑之意也。滑則寛裕自如。故引伸爲縱泰。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又引伸爲泰侈。如《左傳》之汏侈,《西京賦》之心奓體泰是也。汏卽泰之隸省。隸變而與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誤字。

𠬞水。

段注會意。

大聲。

段注他葢切。十五部。按隸作泰。字形字音字義皆與古絶異。

夳,古文泰如此。

段注按當作夳。从仌,取滑之意也。从大聲。轉寫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爲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爲太。展轉貤繆。莫能諟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泰【撻】。滑達當作滑泰。《論語》「泰而不驕」,泰乃太假,宽大而不驕也。

泰,滑也,引申為通。

滑澾=滑泰,縱泰=縱大(即「大而不驕」之大,言寬大而不驕也)。泰否之泰訓通,滑則通也。(?)

滑澾字當作泰。「泰而不驕」,泰係大字,言寬大而不驕也。○太係大之俗字,非古文夳字之形誤。

白话解释

泰,润滑。字形由“廾、水”会义,“大”是声旁。“夳”,是古文写法的“泰”字。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說文》古文作太。篆文字形從廾、從水,像水在手中下灌;大聲,表示音讀。隸變作,楷定作泰。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泰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44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952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716頁
4說文校箋第495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448頁,第24字
6說文今釋第1645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279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58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402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96頁,第26字
11標注說文第476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397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169頁【補遺】第17703頁
14通訓定聲第2605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986頁【崇文】第3941頁
16說文句讀第1610頁
17說文新證第800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66頁,第5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236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047頁,第8字

夳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夳(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夳(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