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chéng ㄔㄥˊ

乛部 共8画 独体字 627F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乛部

8画

独体字

cheng

chéng

会意字

BDII

NNQO

XKCD

17232

2110

1948

627F

[52111534] 横撇/横钩、竖钩、横、横、横、横撇/横钩、撇、捺

承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署陵切頁碼403頁,第2

異體𢪻、承、𢌼

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𠬞

鉉注臣鉉等曰:謹節其事,承奉之義也,故从卪。

附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象兩手捧一人之形,奉之義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視澄反頁碼967頁,第1行,第2

承奉也。受也。從手、卪、𠬞

鍇注臣鍇曰:「卪,節也;上有節,下承奉之。《尚書・說命》曰:『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署陵切古音第六部頁碼2399頁,第4許惟賢1043頁,第1

承奉也。受也。

段注𠬞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爲轉注也。《𠬪部》曰: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順,承繼,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劒皆相付之訓也。《左傳》曰: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承。此叚承爲懲也。

从手卪𠬞

段注合三字會意。署陵切。六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本訓奉,引申為受。《詩》[傳]:「承,止也。」乃懲之雙聲之轉。徵與止亦同音。

訓止者烝之借,烝與止對轉(之蒸對轉)。《易》「徵(止之借)忿窒欲」,又 「角徵羽」之徵,皆本音曾而讀止。

本訓奉,引申訓受。《詩》[傅]:「承,止也。」乃是懲之借,懲止雙聲,故徵與止亦同音。承从卪者,持卪也,古人重卪不肯放。

本訓奉,引申為受,訓止者,係懲之假。懲止雙聲,故徵亦音止。

白话解释

承,敬奉礼物授予,也表示恭敬地领受。字形采用“手、卪、”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丞」字從廾、從卩,會雙手奉承一人之狀。在六書屬於異文會意。金文、戰國文字同。篆文又加「手」形,隸書、楷書同篆文。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承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95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1015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763頁
4說文校箋第529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476頁,第23字
6說文今釋第175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96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92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54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16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507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4206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807頁【補遺】第17801頁
14通訓定聲第26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49頁【崇文】第4193頁
16說文句讀第1725頁
17說文新證第845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95頁,第5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651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114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