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ㄘˋ

刂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523A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刂部

8画

6画

左右结构

ci

形声字

GMIJ 86 、 SMJH 98

DBLN

FLKD

52900

0459

2044

523A

[12523422] 横、竖、横折钩、竖、撇、点、竖、竖钩

刺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七賜切頁碼136頁,第21

刺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从刀从朿,朿亦聲。

附注顧藹吉《隸辨》:「(朿)碑變從夾。《左傳・成十六年》『刺公子偃』,釋文云:『刺,本又作㓨』。相仍積習,有所自來。」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七賜反頁碼353頁,第1行,第1

刺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從刀,從朿,朿亦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七賜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728頁,第1許惟賢324頁,第3

刺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

段注刺篆疑非舊次。刺,直傷也。當爲《正義》。君殺大夫曰刺。當爲別一義。辭之先後今又倒亂矣。上文剽砭刺也,刲刺也皆直傷之義。然則刺篆當廁剽刲二篆下。《禮經》云刺草,《大雅》之刺訓責,史稱刺六經作《王制》,官稱刺史,鏚黹曰刺繡,用㰏曰刺船,盜取國家密事爲刺探尚書事皆其引伸之義也。一曰君殺大夫曰刺者,《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成十六年。刺公子偃。《公羊傳》曰:刺之者何。殺之也。内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考諸《周禮》司刺。掌三刺之法。壹刺曰訊羣臣。再刺曰訊羣吏。三刺曰訊萬民。注。刺,殺也。訊而有罪則殺之。然則《春秋》於他國書殺其大夫。於魯國則兩書刺。諱魯之專殺而謂之刺。謂其當罪合於《周禮》。《公羊》内諱之說是矣。此云君殺大夫曰刺。《春秋》於他國不云爾也。

从刀朿。朿亦聲。

段注七賜切。十六部。按又七迹切。古不分去入。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上殺下曰刺,用刑也。引申為直傷。

《漢書》「剌史」及「刺探尚書事」,故刺有探察義。

刺探、刺穴以探取秘密也。名刺者,古以鐵筆刺簡也。刺繡為本誼。

上殺下曰刺,引申為直傷。

白话解释

刺,君王杀死大夫叫“刺”。“刺”,直接伤害生命。字形采用“刀、朿”会义,“朿”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刺」原作「朿」,甲骨文「朿」字作「」、「」,金文作「」、「」、「」,戰國文字作「」、「」、「」等形,都像是樹上像針的木芒或矛頭上的尖銳鋒刃,後加「刀」形表意,轉注為從刀、朿聲的「刺」字。戰國文字、秦漢隸書因「夾」、「朿」形近混用,把「刺」寫成「㓨」。篆文所從的朿,上承甲骨文、金文「朿」字,形體稍有訛變,向下開叉斜筆,形變為向上「屮」形,和戰國璽印文字的構形完全相同。篆文從刀、朿聲。朿,表示音讀,兼表「芒刺」的意思。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刺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71頁,第11字
2陳昌治本第364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281頁
4說文校箋第181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171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613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078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50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89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09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78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140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692頁【補遺】第16695頁
14通訓定聲第2059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365頁【崇文】第1457頁
16說文句讀第538頁
17章授筆記第188頁,第6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578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449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