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ㄍㄜ

戈部 共4画 独体字 6208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戈部

4画

独体字

ge

象形字

AGNT 86 、 AGNY 98

I

HM

53000

2047

2474

6208

[1534] 横、斜钩、撇、点

戈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古禾切頁碼421頁,第1

戈平頭𢧢也。从弋,一橫之。象形。凡戈之屬皆从戈。

附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戈全為象形。丨象柲,一象戈,非从弋也。古金文或作弋,形已失矣。許君於象形諸字多云从某者,因字形失而誤會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古多反頁碼1006頁,第1行,第1

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也。凡戈之屬,皆從戈。

鍇注臣鍇曰:「謂戟小枝上向則爲戟,平之則爲戈。」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古禾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2512頁,第4許惟賢1093頁,第2

戈平頭𢧢也。

段注《攷工記》。冶氏爲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倨句外博。重三鋝。鄭曰:戈,今句孑戟也。或謂之雞鳴。或謂之擁頸。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長四寸。胡六寸。援八寸。戈,句兵也。主於胡也。俗謂之曼胡以此。鄭司農云:援,直刃也。胡其孑。按依先鄭戈有直刃,則非平頭也。宋黃氏伯思始疑鄭注。近程氏瑤田攷戈刃如劔横出而稍倨。所謂援八寸也。援之下近柲爲胡。連上爲刃。所謂胡六寸也。其横毌於柲而外出者凡四寸。所謂內倍之也。戈戟之金非冒於柲之首。皆爲之內。横毌外出。且於胡之近柲處爲三孔。纏縛於柲以固之。古戈戟時有存者。覈之可知也。說詳《通藝錄》。按許說戈爲平頭戟。从戈以一象之。然則戈刃之横出無疑也。横出故謂之援。援,引也。凡言援者皆謂横引之。直上者不曰援也。且戈戟皆句兵。矛刺兵。殳𣪠兵。殳嫥於𣪠者也。矛嫥於刺者也。戟者兼刺與句者也。戈者兼句與𣪠者也。用其横刃則爲句兵。用横刃之喙以啄人則爲𣪠兵。𣪠與句相因爲用。故《左氏》多言戈擊。若晉中行獻子夢厲公以戈擊之。齊王何以戈擊子之。解其左肩。鄭子南逐子晳。擊之以戈。衞齊氏用戈擊公孟。公魯以背蔽之。𣃔肱。以中公孟之肩。魯昭公將以戈擊僚柤。楚盜以戈擊昭王。王孫由余以背受之。中肩。越靈姑浮以戈擊闔廬。傷將指。齊𥳑公執戈將擊陳成子。衞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𣃔纓。皆言擊不言刺。惟盧蒲癸以寢戈自後刺子之言刺。葢癸與王何同用戈。癸逼近子之故言刺。王何去子之稍遠故言擊。且二人一在後一在前。相爲掎角也。若長狄僑如,魯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之。由長狄長三丈。旣獲之不能殺之。故自下企上以舂其喉也。自下舂其喉。計長狄長不過二丈。容旣獲之後。身横於地而殺之。摏亦擊也。《方言》曰:戈,楚謂之釨。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閒謂之釨。或謂之鏔。吳楊之閒謂之戈。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方言》釨鉤鏝字皆轉寫譌俗。古衹作句孑曼。云無刃者,謂無直刃也。云句孑者,謂其爲句兵,取義於無右臂之孑也。云曼胡者,取義於曲處如𩔞領之肥大也。詳繹鄭注本無不同。所引先鄭乃不可從。

从弋。

段注謂柲長六尺六寸。

一衡之。象形。

段注衡各本作横。依許全書例正。弋之首一横之而已矣。先鄭云:援爲直刃,胡其孑。非也。古禾切。十七部。

凡戈之屬皆从戈。

白话解释

戈,平头的戟类兵器。字形采用“弋”作边旁,“一”表示横击。字形像戈的形状。所有与弋相关的字,都采用“弋”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其「」像冒(套子)和杆,「」像刃,下「」像鐓插入地中,屬象形。金文第一例,冒以勾形表現,刃比甲文的明顯,並且多了下方的鐓,更像戈的樣子;第二例冒也以勾形表現,左刃的右方多了垂纓,以表美化,不影響其音、義,仍屬象形;第三例在戈首的冒訛變而成斜畫,而下方的鐓用斜線表現,則稍失其形。戰國文字二例,應承自金文第三例。篆文和金文第三例、戰國文字第一例相同,只是用「」像鐓而已。字經隸書,體變作,益失其形,楷書之形則據以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戈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33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1069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798頁
4說文校箋第557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500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846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106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621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668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32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535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439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321頁【補遺】第17865頁
14通訓定聲第190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98頁【崇文】第4389頁
16說文句讀第1817頁
17說文新證第861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936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167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