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tàn ㄊㄢˋ

口部 共14画 左右结构 5606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口部

14画

11画

左右结构

tan

tàn

KAKW 86 、 KAKG 98

RTLO

JEBO

64085

5606

[25112212511134] 竖、横折、横、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横、撇、捺

嘆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他案切頁碼44頁,第15

嘆吞歎也。从口,歎省聲。一曰太息也。

附注段玉裁注:「嘆、歎二字,今人通用。毛詩中兩體錯出,依《說文》則義異,歎近於喜,嘆近於哀。故嘆訓吞歎。」徐灝注箋:「《說文》嘆从歎省聲,歎从𪅀省聲,乃後人不知古音而展轉增竄。據𪅀从堇聲,則嘆、歎亦皆堇聲無疑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但旦反頁碼133頁,第4行,第2

嘆吞歎也。從口,歎省聲。一曰太息。

鍇注臣鍇曰:「欲言不能吞恨而太息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他案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40頁,第3許惟賢106頁,第12

嘆吞歎也。

段注《九經字㨾》作吞聲也。非。按嘆歎二字今人通用。《毛詩》中㒳體錯出。依《說文》則義異。歎近於喜。嘆近於哀。故嘆訓吞歎。吞其歎而不能發。詳《欠部》。

从口。歎省聲。

段注他案切。十四部。

一曰大息也。

段注此別一義。與喟義同。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吞歎,不敢大聲歎。

吞歎也。段注謂是哀歎,吞其歎而不能發。

白话解释

叹,吞气吟叹。字形采用“口”作边旁,用省略了“欠”的“歎”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叹”是长长地呼气。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字形從口、堇聲。從口,指發聲的部位;堇聲,表示音讀。嘆字在於抒發內心的煩悶與憂傷,而歎字則因心中喜悅而吟哦、讚美,嘆近於哀,歎近於喜,二者用法不同,只有作「嘆息」時可以通用,如「悲歎(也寫作「悲嘆」)」,「嗟歎(也寫作「嗟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嘆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2頁,第14字
2陳昌治本第126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108頁
4說文校箋第59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51頁,第24字
6說文今釋第181頁,第6字
7說文約注第337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838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8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3頁,第31字
11標注說文第58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45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238頁【補遺】第16318頁
14通訓定聲第284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32頁【崇文】第525頁
16說文句讀第171頁
17章授筆記第69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127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43頁,第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