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使

复制 字帖

shǐ ㄕˇ

亻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4F7F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亻部

8画

6画

左右结构

shi

shǐ

形声字

WGKQ 86 、 WGKR 98

OJLK

NAJO

25206

0169

4225

4F7F

[32125134] 撇、竖、横、竖、横折、横、撇、捺

使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疏士切頁碼262頁,第27

𠉕

異體使

𠉕伶也。从人叓聲。

附注按:甲骨文「使」、「事」、「吏」原為一字,以後分化為三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瑟耳反頁碼675頁,第6行,第1

𠉕令也。從人吏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疏士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504頁,第1許惟賢660頁,第4

𠉕令也。

段注大徐令作伶。誤。令者,發號也。《釋詁》。使,從也。其引伸之義也。按許書無駛𩢲字。《左傳》。吏走問諸朝。本作使走問諸朝。古注。使,速疾之意也。又鬯部𩰢,烈也。讀若迅。葢此二字卽今之駛𩢲字乎。《水部》沑,水吏也。吏同使。謂水疾。

从人。吏聲。

段注疏士切。一部。

白话解释

使,摆布,命令。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吏”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從又,像持獵叉之形。古文字吏、事、史三字同源,是「事」之初文,亦是「使」的初文。金文二例,前者承之甲文,上體應是獵叉之變形;後者亦承之甲文,上端亦是獵叉之變形,下端增益「辵」字,亦表示獵事,與從「又」同義。戰國文字二例,前者承自金文第一例,上端為獵叉之變形,增益「人」形;後者右體上端亦為獵叉之變形,增益「人」形。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上端獵叉曲筆變作橫筆。隸書承自篆文,右體下端「又」字變作交叉二筆。楷書承之隸書而定體。甲文、金文第一例,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金文第二例以下,屬於形聲兼會意。

使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16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661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504頁
4說文校箋第335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317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1147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95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05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69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05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329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270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8110頁【補遺】第17213頁
14通訓定聲第67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696頁【崇文】第2781頁
16說文句讀第1077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371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75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