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shí ㄕˊ

言部 共19画 左右结构 8B58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言部

19画

12画

左右结构

shi

shí

YUAJ 86 、 YYUJ 98

YRYIA

SSKH

03650

8B58

[4111251414312511534] 点、横、横、横、竖、横折、横、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斜钩、撇、点

識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賞職切頁碼70頁,第10

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

附注吳大澂古籀補:「戠,古識字。《詩》:『織文鳥章。』織,徽織也。旗之有識者曰旗幟。从糸,从巾,从言,皆後人所加。」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常者,旗常畫日月者。」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識字依事之先後分三義:最先為記識,一也;認識次之,二也;最後為知識,三也。記識、認識皆動作也,知識則名物矣。余謂識字當以記識為本義……許君以知訓識者,知字本有記識之義,亦有認識之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申力反頁碼197頁,第7行,第3

識常也,一曰知也。從言戠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賞職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66頁,第2許惟賢164頁,第9

識常也。

段注常當爲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眞。譌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大學》。誠其意。卽實其識也。

一曰知也。

段注《矢部》曰:知,識䛐也。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古無入去分別。三者實一義也。

从言。戠聲。

段注賞職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

《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蓋古識、志、意三字通用。

《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蓋古識、志,意三字通用。

白话解释

识,旗帜。一种说法认为,“识”是“知道”的意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戠”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言、從戈,「戈」形應為「弋」形之混用,「弋」的本義是木樁,可以插在地上作為標識,因此從言、從弋可以會「以語言文字標識」的意思,「言」旁繁化為「音」就作「戠」,後來再疊加「言」旁就成了「識」。因此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都從言、戠聲。從「言」為義符,表示是記住某些與語言文字有關的東西;從「戠」為聲符,有兼義功能(其實「戠」就是「識」的初文)。作「識」形者,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識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39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198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60頁
4說文校箋第94頁,第16字
5說文考正第89頁,第24字
6說文今釋第311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54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27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65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57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95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71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935頁【補遺】第16430頁
14通訓定聲第712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95頁【崇文】第777頁
16說文句讀第271頁
17章授筆記第104頁,第7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54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