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ㄆㄨ

扌部 共5画 左右结构 6251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扌部

5画

2画

左右结构

pu

形声字

RHY

QY

DID

53000

2090

3843

6251

[12124] 横、竖钩、提、竖、点

扑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蒲角切頁碼407頁,第10

異體

擈挨也。从手菐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別卓反頁碼977頁,第4行,第1

擈挨也。從手菐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蒲角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432頁,第4許惟賢1057頁,第8

擈挨也。

段注撲與扑㯷,義皆別。今人溷之。《廣韵》一屋云:拂箸。今義也。

从手。菐聲。

段注蒲角切。《廣韵》普木切。一部。

白话解释

扑,用鞭抽打。字形采用“手”作边旁,“菐”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戈、菐聲,或從廾、聲。篆文、楷書從手、菐聲。金文從「戈」為義符,表示撲擊敵人要用武器;從「廾」也是意符,表示撲擊是屬於手部的動作。篆文、楷書從「手」為義符,與金文從「廾」同義;從「菐」聲,依《說文》似不兼義,《說文》謂「菐」字本義為「瀆菐」,意思是煩瀆,與「撲」義無關。不過,「菐」在古文字中多釋為「撲擊」義,就是「撲」的本字。金文或從「」聲,也應視為「菐」聲的假借。如依此說,「撲」從「菐」聲有兼義功能,今從之。在六書中也屬於形聲兼會意。

撲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04頁,第9字
2陳昌治本第1030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772頁
4說文校箋第537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482頁,第21字
6說文今釋第1777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003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601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81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20頁,第27字
11標注說文第515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4264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1953頁【補遺】第17822頁
14通訓定聲第148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63頁【崇文】第4249頁
16說文句讀第1753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711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1127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