㫄
字义 反馈

复制

páng ㄆㄤˊ

方部 共8画 上下结构 3AC4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方部

8画

4画

上下结构

pang

páng

FQYB 86 、 FQYR 98

MMPS

BDRS

10227

3AC4

[11354153]

㫄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上反切步光切頁碼2頁,第5

異體

㫄溥也。从𠄞,闕;方聲。

𣃟

𣃟古文㫄。

𣃙

𣃙亦古文㫄。

𣃪

異體

𣃪籒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一反切薄茫反頁碼27頁,第5行,第1

𣃪溥也。從二方,聲闕。

鍇注臣鍇按:許愼《解・敘》云:「於其所不知,葢闕如也。」此旁字雖知從上,不知其所以從,不得師授,故云「闕」,若言以俟知者也。臣鍇試妄言之,以爲自上而下,旁逹四方也。李陽冰云:「乁𠂆,旁逹之形。」此言得矣。

反切………頁碼27頁,第7行,第1

古文旁。

鍇注臣鍇以爲從下也。

反切………頁碼28頁,第1行,第1

亦古文旁。

鍇注臣鍇按:此則前所謂古文上者,皆爲一是也。

反切………頁碼28頁,第1行,第2

籒文。

鍇注臣鍇以爲此亦象旁達之形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上反切步光切古音第十部頁碼5頁,第4許惟賢2頁,第6

𣃪溥也。

段注司馬相如《封禪文》曰:㫄魄四塞。張揖曰:㫄,衍也。《廣雅》曰:㫄,大也。按㫄讀如𣶢。與溥雙聲。後人訓側。其義偏矣。

𠄞。闕。

段注闕謂从勹之說未聞也。李陽冰曰:勹象㫄達之形也。按《自序》云: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凡言闕者。或謂形,或謂音,或謂義。分別讀之。

方聲。

段注凡徐氏鉉鍇𠄞本不同,各从其長者。如此處鍇作方聲闕。闕字在方聲下。於未聞从勹之說不瞭。故不从之是也。後不悉注。步光切。十部。

古文㫄。

段注以許說推之。亦小篆从二,古文从一也。

亦古文㫄。

段注李斯改一爲二。則爲小篆。

籒文。

段注詩。雨雪其雱。《故訓傳》曰:雱,盛皃。卽此字也。籒文从雨。眾多如雨意也。毛云盛,與許云溥正合。今人不知㫄雱同字。音讀各殊。古形古音古義皆廢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旁、溥雙聲。旁,十部;溥,五部,陽唐,[魚模]對轉。膨,俗。本作倗,即旁(溥)、溥、博音意近。《漢書》「方聞」即博聞,方即旁之假借。

旁,陽唐(十部),溥,魚模(五部),可以對轉,猶方與甫之轉同。膀脹當作旁。

旁訓溥,以聲為訓。旁在十部(陽唐),溥在五部(魚模),對轉(同入對轉),猶方與甫之對轉也,俗作膨。《漢書》之「方聞」,即博聞也。博,溥音義皆近,旁訓溥,故方聞之方即為旁字之借。近旁字則為傍字之借。坿著也,引申。謗,亦由旁孳乳。○方纔亦作甫與旁、溥。

溥也,以聲為訓。(旁在古韻十部,溥在古韻五部,陽唐與魚模同入,故對轉,猶方與甫之對轉也。方纔亦作甫。)俗作膨。《漢書》之「方聞」即博聞也。博,溥音誼皆近,旁訓溥,故二「方聞」之「方」即旁之假借,傍、滂皆孳乳字。

白话解释

旁,广大。字形采用“二、”作边旁,“方”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旁”。“雱”,这是籒文的“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從、方聲。「」即「」,都邑的遠郊;「方」為併船,於此僅作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甲骨文另外又作「」,從凡()、方聲。金文作「」,亦從凡、方聲,與甲骨文同形;金文或作「」,將「方」與「凡」相合。戰國楚系文字改形作「」,秦系文字則將「凡」形訛變為「用」形作「」,至篆文則又訛變為不易辨識的「」形。《說文》所錄之古文「」、「」,恐是秦系文字「」之變形。隸書「」、「」,為篆文之隸定,而楷書則又本於「」而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旁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4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33頁
4說文校箋第2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2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8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7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1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2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17頁【補遺】第16143頁【補編】第14868頁
14通訓定聲第366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4頁【崇文】第13頁
16說文句讀第5頁
17說文新證第47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3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一冊,第57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8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