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guài ㄍㄨㄞˋ

大部 共4画 独体字 592C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大部

4画

独体字

guai

guài

会意字

NWI

DK

XGD

50800

1134

592C

[5134] 横折、横、撇、捺

夬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大部

武英殿刻本: 第588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249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184頁,第3

廣韻》、《集韻》、《韻會》:古邁切;《正韻》:古壞切,𡘋音噲。
說文》:分決也。
易・說卦》:兌上乾下,夬。〈彖傳〉:夬,決也。剛決柔也。

又,《集韻》:古穴切,音玦──所以闓弦者。

通作叏。
正字通》:《字彙》叏見子集又部,此重出,應刪。
〇〔按〕《說文》叏从又,入又部,但今經文夬从大,宜入大部,只可刪又部叏字訓註。

注解

〔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夬〕字拼音是guài,独体字。

〔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uài] ⑴ 分決。《説文•又部》:“夬,分決也。”⑵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乾下兑上。《易•夬》:“夬,揚于王庭。” [jué] ⑴ 钩弦用的扳指。也作“決”。《集韻•屑韻》:“夬,所以闓弦者。通作決。”⑵ 损伤,伤坏。《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傷乘輿馬,夬革一寸,貲一甲。”⑶ 通“缺”。空缺。《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置吏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者,為補之,毋須待。”

夬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夬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