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míng ㄇㄧㄥˊ

艹部 共13画 上下结构 84C2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艹部

13画

10画

上下结构

ming

míng

形声字

APJU

TBAC

EWSO

44800

5551

84C2

[1224525114134] 横、竖、竖、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横、点、横、撇、点

蓂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12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050頁,第31

標點整理本: 第1020頁,第1

唐韻》:莫經切,音冥──蓂莢,瑞草,堯時生于庭。
玉篇》:曆得其分度,則蓂莢生于階,月一日一莢生,十六日一莢落。

又,思蓂子,藥名。
炮炙論》:思蓂子味苦,煎之有涎。

又,《廣韻》、《正韻𡘋莫狄切,音覓。
爾雅・釋草》:菥蓂,大薺。張衡〈南都賦〉:菥蓂竽瓜。

注解

〔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蓂〕字拼音是mí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冥

〔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íng] ⑴ 〔~荚〕传说中尧时的一种瑞草。亦称“历荚”。

蓂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蓂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