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巉危岫倚沧洲赏析

《秦望山僧院》是唐代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耸的山峰依倚在蔚蓝的江水之旁,听说秦始皇也曾来此游玩。霸主刚走,便换了他二世,而老僧已传承佛法千秋。阴暗悬崖倚靠着水流,松树枝条直入江中,苔藓遍布着佛像的壁画,给人一种忧愁之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不要询问像汤休这样的人。

诗意:
《秦望山僧院》描述了一个僧院的景象,以及寺庙中的佛像和僧人。诗中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时间的变迁和人们的烦恼,呈现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作者通过对秦始皇和老僧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万物的变化。同时,诗中也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烦恼的思考,提醒人们不要过多追问人生的困扰,而要静心祈福。

赏析:
《秦望山僧院》可以说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词。诗中以秦皇和老僧的形象对比,表达了人世间荣华富贵的短暂和岁月的无常。通过描绘山岳和江水的景象,以及悬崖上的佛像和苔藓的细节描述,给人一种平淡中透露出的悲凉之感。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主题,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同时,诗词中凭借对山水景色和寺庙氛围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心灵的共鸣,传达了对超脱尘俗烦恼的追求。

这首诗词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于禅宗思想的追求,通过山川、佛像和僧人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生命真谛的探求和对于尘世烦恼的超越。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凄美,给人一种超然世外、追求内心平静的意境。同时,诗词也融入了史诗般的气势,通过对秦皇和老僧的对比,强调了世事的无常和个体命运的转变。整首诗词以简短、平凡的语言,传递出深远的哲理和禅宗的思考。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