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àn

扞格不入

拼音 hàn gé bù rù 怎么读

注音 ㄏㄢˋ ㄍㄜˊ ㄅㄨˋ ㄖㄨˋ

感情 贬义

近义词 格格不入

扞格不入的意思

折叠展开

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
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出处《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投合。

歇后语 圆凿方枘 —— 扞格不入

扞格不入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即“格格不入”。见“格格不入”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格格不入”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格格不入”原作“扞格不入”。陆九渊(公元1139—1192),字子静,南宋抚州金谿人。为乾道进士,南宋思想家、教育家,于象山结茅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县主簿、国子正,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陆九渊创“心学”,提出“心即是理”的观念,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和“”是永恒不变的,且放诸四海皆准,故不论时代古今、东西南北,道德标准都是人心所固有的。其于治学方法上,主张“发明本心”,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曾与朱熹会鹅湖论辩,意见多处不合。陆九渊的学说后来由明朝的王守仁继承,成为陆王学派。在〈与徐子宜书〉中,陆九渊提到刘文潜在江西作官时,颇有政绩,等他到了湖、广作官,评价就大不如前。陆九渊曾听兄长提起刘文潜,以为他必不是个庸碌之辈,后来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刘文潜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上,无所不取,丝毫没有畏惧;但是论到诚意正心等道德修养时,就显得抵触而不能相合,并以此自谓为光明公正。后来“格格不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

【书证】

  • 01.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五・书・与徐子宜书其二》:“所欲为者,如取如携,不见有毫发畏惮之意。惟其正论诚意,则扞格而不入,乃以此自谓其明且公也。”(源)

扞格不入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incompatible with(out of tune with)
  2. à rebours(au rebours)

扞格不入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hàn), 手部,共6画

㈠ 扞 [ hàn ]

①. 保护;保卫。后作“捍”。《書•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艱。”

②. 抵御;抵挡。后作“捍”。《國語•魯語上》:“能扞大患則祀之。”

③. 抵制;抗拒。《禮記•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④. 触犯;违犯。《荀子•彊國》:“白刃扞乎胸,則目不見流矢。”

⑤. 阻止。《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 如: ‘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釆樵者以誘 之。””

⑥. 遮蔽。《後漢書•宦者傳•孫程》:“程等留守省門,遮扞内外。”

⑦. 臂衣。古代射者所著的一种皮袖套。《韓非子•説林下》:“羿執鞅(玦)持扞。”

⑧. 同“銲(釬)”。戈矛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可以插入地中。《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刃其扞,曰。 如: ‘欲為知伯報讎!””

⑨. 勇猛;驃悍。后作“悍”。《孔子家語•致思》:“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馬。”

㈡ 扞 [ gǎn ]

①. 同“擀”。碾压;辗轧。《集韻•旱韻》:“擀,以手伸物。或省。”

读音(gé), 木部,共10画

①.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 如: 格子纸。方格儿布。

②. 法式,标准。 如: 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③. 表现出来的品质。 如: 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④. 阻碍,隔阂。 如: 格格不入。

⑤. 击,打。 如: 格斗。格杀。

⑥. 推究。 如: 格致。

⑦. 树的长枝。

⑧. 至,来。 如: 格于上下。

⑨. 感通。 如: 格于皇天。

⑩. 变革,纠正。 如: 格非。

⑪.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rù), 入部,共2画

①. 进,由外到内。 如: 进入。入梦。

②. 适合,恰好合适。 如: 入选。入耳。

扞格不入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