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ㄨˊ

口部 共7画 上下结构 U+5434
汉语字典

口部

7画

4画

上下结构

wu

会意字

KGDU

RMK

JAGD

60804

0702

4666

5434

[2511134] 竖、横折、横、横、横、撇、捺

吴字概述

折叠展开

〔吴〕字拼音是wú 部首是口, 总笔画是7画。

〔吴〕字是上下结构 五行属木。

〔吴〕字仓颉码是RMK 五笔是KGDU 四角号码是60804 郑码是JAGD 中文电码是0702 区位码是4666

〔吴〕字的UNICODE是5434。 十进制为21556,UTF-32:00005434,UTF-8:E5 90 B4。

〔吴〕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吴〕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吴〕字的异体字是

吴的笔顺

折叠展开

吴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ㄨˊ

基本解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语。~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会意。从口,从矢。矢( zè ),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同本义 peal 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

形容词

〈方〉∶大 big。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

名词

吴国 Wu state。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歈(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

吴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16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79頁,第7

標點整理本: 第107頁,第1

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
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
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

注解

〔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吴〕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口、天,五行属

〔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ú] ⑴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⑵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⑶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⑷ 姓。

吴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吴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吴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下反切五乎切頁碼343頁,第16

異體呉、𠯵、吴

吳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

鉉注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吳不揚。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𡗾

異體𡗿

𡗾古文如此。

附注段玉裁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

附注《說文新證》:「从夨口。林義光《文源》謂:『夨象人傾頭形,哆口矯首,讙呼之象。……讙譁之譁、歡娛之娛,並與吳同音,實皆以吳為古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反切阮孤反頁碼836頁,第5行,第1

𡗾姓也,亦郡也。󰊚,大言也。從夨、口。

鍇注臣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也。《詩・頌》曰:『不󰊚不揚,不告於訩。』今寫《詩》者擅改󰊚作㕦,又音作華,其謬甚矣。會意。」

反切………頁碼836頁,第6行,第1

古文如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下反切五乎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973頁,第4許惟賢863頁,第3

𡗾大言也。

段注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背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从夨口。

段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㕦。音胡化反。其繆甚矣。

𡗾,古文如此。

段注从口大。

白话解释

吴,一种姓氏。也是一个郡的名称。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是说大话。字形采用“矢、口”会义。,古文的“吴”写成这样。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像奔走之形、從口,像人奔跑時,兩手前後擺動之形,表示追趕的動作;從口,是說話的動作。表示邊奔跑邊大聲吆喝對方。金文、篆文形變為「從夨口」,「夨」是傾頭,表示傾頭而大聲說話。戰國文字、《說文》古文改從「大、口」,大是人正面站立,已看不出必須大聲說話的原因。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吳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76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857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651頁
4說文校箋第440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407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474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51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01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168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68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425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352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119頁【補遺】第17541頁
14通訓定聲第155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877頁【崇文】第3505頁
16說文句讀第1417頁
17說文新證第767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813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964頁,第5字

吴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name of warring state; surname
  2. Wu (Eig, Fam)​, Provinz in Jiangsu
  3. exagérer, (nom de famille)​, région comprenant le sud du Jiangsu, le nord du Zhejiang et Shanghai, nom de différents Etats du sud de la Chine à diverses périodes historiques

吴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吴(金文·商·商或西周早期) 金文 商或西周早期

吴(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吴(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吴(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吴(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吴(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吴(玉书·春秋·侯马盟书)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吴(篆书·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吴(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吴(金文·战国·战国) 战国 金文 战国

吴(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郭店

吴(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吴(简·楚〔战国〕·曾侯乙墓) 楚〔战国〕 曾侯乙墓

吴(简·楚〔战国〕·新蔡葛陵) 楚〔战国〕 新蔡葛陵

吴(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吴(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吴(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吴(传抄·东汉·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吴(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吴(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吴(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吴(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吴(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吴(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吴(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吴(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