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zhào ㄓㄠˋ shào ㄕㄠˋ

口部 共5画 上下结构 U+53EC
汉语字典

口部

5画

2画

上下结构

zhao shao

zhào shào

形声字

VKF

SHR

YDJ

17602

0664

5357

53EC

[53251] 横折钩、撇、竖、横折、横

召字概述

折叠展开

〔召〕字拼音是zhào,shào 部首是口, 总笔画是5画。

〔召〕字是上下结构 五行属火。

〔召〕字仓颉码是SHR 五笔是VKF 四角号码是17602 郑码是YDJ 中文电码是0664 区位码是5357

〔召〕字的UNICODE是53EC。 十进制为21484,UTF-32:000053ec,UTF-8:E5 8F AC。

〔召〕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召〕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召〕字的异体字是

召的笔顺

折叠展开

召的意思

折叠展开

1zhàoㄓㄠˋ

基本解释

召唤。~集。~见。

召致,引来。~祸。~人怨。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2.召唤。用言语叫人来call; summon

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 《说文》召,呼也。 —— 《广雅·释诂二》召有司。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赵御吏。大府召视儿。 ——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亦召供奉。 ——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召呼(呼唤;通知;交代);召致(使之至;唤来)

3.招致incur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 《荀子·劝学》召武受辞。 —— 《汉书·李广苏建传》收召后学。 ——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召闹取怒。

召引(招引;引导);召幸(被招致或宠爱的人);召取(导致;引来)

4.邀请invite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 —— 《淮南子·脩务》。注:“召,犹请也。”令召客者酒酣。 —— 《吕氏春秋·分职》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 —— 《吕氏春秋》

5.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recruit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 右北平太守。 —— 《史记·李将军列传》召三老。 —— 《史记·陈涉世家》累召不应。 —— 《后汉书·张衡传》卒不召。 —— 《明史》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

6.感化和召唤move and inspire

物色相召,人谁获安! —— 《文心雕龙》

7.召集call together

召令徒属。 —— 《史记·陈涉世家》悉召群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诸贵人。 —— 《汉书·李广苏建传》召会武官。

8.另见 shào。

2shàoㄕㄠˋ

基本解释

古通“”,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三)姓氏。

详细解释

1.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召 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召唤、召集。

2.招致、引来。

《书经•微子》:“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

召祸。

1zhàoㄓㄠˋ

详细解释

1.国名。周畿内国,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2.姓。如汉代有召平。

2shàoㄕㄠˋ

详细解释

1.召唤。

召回、召开、召集、号召。

2.引来;招致。

召祸。

3.蒙古族寺庙的蒙语译音。

召庙、大召、罗布召。

1zhàoㄓㄠˋ

详细解释

1.周代诸侯国名。

2.姓。

2shàoㄕㄠˋ

召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00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72頁,第7

標點整理本: 第100頁,第7

唐韻》:直少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笑切,𡘋潮去聲。
說文》:評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書・甘誓》:大戰于甘,乃召六卿。
詩・齊風》:自公召之。
禮・曲禮》:父召無諾,唯而起

又,《廣韻》、《正韻》:實照切;《集韻》、《韻會》:時照切,𡘋同「邵」。
廣韻》:邑名。〈詩序〉:〈甘棠〉,美召伯也。〔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

又,姓。
廣韻》:召公之後。
前漢・循吏傳》:召信臣,九江壽春人。
氏族博考》:春秋召與邵一氏,後分爲二,汝南安陽之族皆从邵。

注解

〔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ào、shà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刀、口,五行属

〔召〕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刀声。本义是呼唤。

〔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ào] ⑴ 召唤⑵ 召致,引来 [shào] ⑴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三)姓氏。

召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召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召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直少切頁碼41頁,第30

異體𠮥𠮦

召𧦝也。从口刀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遅妙反頁碼126頁,第6行,第1

召嘑也。從口刀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直少切古音第二部頁碼225頁,第8許惟賢100頁,第1

召𧦝也。

段注《言部》曰:𧦝,召也。

从口。刀聲。

段注直少切。二部。

白话解释

召,呼叫客人享用酒食。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刀”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召字字形都是從?持酉,像雙手抬起酒架上的酒罈;像架酒罈的器物;像舀酒的湯匙,表示挹取酒漿,邀人飲酒的意思。字形或省略為從匕、像酒罈瓶口之形,為戰國文字所相承。篆文、隸書、楷書形變為從口、刀聲。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

召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7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17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103頁
4說文校箋第54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47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66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09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77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5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1頁,第16字
11標注說文第53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426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142頁【補遺】第16304頁
14通訓定聲第128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25頁【崇文】第497頁
16說文句讀第158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38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29頁,第1字

召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imperial decree; summon
  2. auffordern, herbeizitieren , berufen, versammeln , zusammenberufen , Zhao (Eig, Fam)
  3. convoquer, faire venir, (nom de famille)​

召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召(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召(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召(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召(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召(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召(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召(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召(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召(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召(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召(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召(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召(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召(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召(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召(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