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闰月从师还自颖上,对新月独酌十三首译文及注释

《庚申闰月从师还自颖上,对新月独酌十三首》是金朝时期蔡松年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本山泽人,孤烟一轻蓑。
功名无骨相,雕琢伤天和。
未能遽免俗,尚尔同其波。
梧桐唤归梦,无奈秋声何。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在庚申年(金朝的一个闰月)从颖上归来时的心境。诗人自称是一个山泽之人,孤独地披着轻薄的蓑衣。他认为功名是没有实质的东西,只是虚幻的雕琢,而这种追求功名的行为却伤害了自然和谐。尽管他尚未能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但他仍然与世俗保持一种共鸣。梧桐树的鸣声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梦想,然而他无奈地感叹秋天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功名、世俗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诗人以自然的意象和个人的情感来表达对功名追求的反思,强调了功名虚幻和伤害自然的一面。诗中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感叹,以及对秋天的描绘,都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中的“山泽人”意味着诗人远离尘嚣,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他披着孤独的轻薄蓑衣,象征着他与世界的隔离和超脱。

诗人认为功名是虚幻的,没有实质的骨骼,只是人为的雕琢,而这种追求功名的行为却伤害了天地间的和谐。他对功名的反思和质疑表明他对社会价值观的挑战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诗中的梧桐树和秋天的声音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深处梦想的触发器。梧桐树的鸣声唤醒了他内心的梦想,然而他却无奈地感叹秋天的声音,暗示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出诗人对功名和世俗追求的思考和反思,同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梦想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