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铭译文及注释

诗词:《端砚铭》

仙翁种玉芝,
耕得紫玻璃。
磨出海鲸血,
声成天马蹄。

润应通月窟,
洗合就云溪。
常恐魍魉夺,
山行亦自摧。

中文译文:
仙翁种下了玉芝,
耕得了紫色的玻璃。
磨砚时似乎流出了海鲸的血,
砚声如同天马的蹄声。

砚液滋润着月亮的洞窟,
洗砚水与溪水合为一体。
常常担心恶灵会夺走它,
就像登山时自己也容易摧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郑魁创作的《端砚铭》。诗人以砚台为主题,通过描绘砚台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自然景物的联系,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砚台的珍贵和美丽。砚台被比喻为种植了玉芝的仙翁,通过耕作和磨制,砚台逐渐变得紫色如玻璃。这种紫色的砚台独特而美丽,显示出它的珍贵价值。

其次,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砚台的声音和液体与神奇的事物联系起来。砚台磨砚时发出的声音宛如天马奔蹄,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高亢和动听。而砚台的砚液则被形容为能够滋润月窟(指月亮的洞窟)的宝贵液体,并与清澈的溪水相融合,表达了砚台的清雅和润泽之美。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砚台命运的忧虑。他常常担心恶灵或其他不可预见的灾难会夺走砚台的宝贵,同时也意味着对文化传承的担心。类似地,登山行走时,也可能因为疏忽而摧毁砚台,这种对自身行为的自省也暗示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砚台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砚台的象征意义的运用,赋予了这首诗以深远的意蕴,使其超越了物质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哲思性和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