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èzhītuī

拼音
jiè zhī tuī
注音
ㄐㄧㄝˋ ㄓ ㄊㄨㄟ

介之推的意思

词语解释

介之推jiè zhī tuī

  1. 亦称“介子推”。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绵山而终。

  2. 春秋时人。清王士禛池北偶谈·介推:“《说苑》介子推十五为荆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介子推也。”

引证解释

  1. 亦称“介子推”。 春秋 晋•人。从 晋•公子 重耳 ( 文公 )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 文公 还国为君,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 绵山 而终。

    庄子·盗跖:“介子推 至忠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明•胡侍 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名 光。”
    明•张萱 《疑耀》卷二:“介之推、烛之武,介 与 烛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
    亦省称“介推”。 汉•王符 《潜夫论·遏利》:“白驹、介推 遯逃於山谷。”
    唐•李涉 长安闷作》诗:“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 介推 名。”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介推 辞禄人争说 韩信 称王事岂真?”

  2. 春秋 时人。

    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介推》:“《说苑》, 介子推 十五为 荆 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

国语辞典

介之推jiè zhī tuī

  1. 人名。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隐士。从晋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十九年。返国后,文公赐禄不及,而介之推亦不求功名,与母隐于绵山,文公屡次寻求不得焚山以求之,竟不出而焚死。也作「介子推」。

网络解释

介之推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中国古代一个著名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介之推的字义分解

  • 拼音 jiè 部首总笔画 4

    介 [ jiè ] 1. 在两者中间。 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 2. 这样,这么。 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3. 放在心里。 介意。介怀。 4. 耿直。 耿介。 5. 甲。 介胄。介壳。 6. 个(用于人)。 一介书生。 7. 大。 介圭(大玉)。 8.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 笑介。饮酒介。 9. 助。 介寿。 10. 姓。 11. 古同“芥”,芥菜。 [更多解释]

  • 拼音 zhī 部首 丿 总笔画 3

    之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 7. 往,到。 “吾欲之南海”。 [更多解释]

  • 拼音 tuī 部首总笔画 11

    推 [ tuī ] 1. 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 推车。推搡。推拿。推倒。推敲。顺水推舟。 2. 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 推头。推土。 3. 使事情开展。 推广。推行(xíng )。推动。推销。 4. 进一步想,由已知之点想到其它。 推及。推究。推导。推论。推测。推事。 5. 往后挪动(时间上)。 推延。推移。 6. 辞让,脱卸。 推让。推却。推委。推辞。 7. 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推许。推重(zhòng )。推举。推崇。 8. 让出,献出。 推恩。推心置腹。 [更多解释]

介之推的分字组词

介之推的相关词语

【介之推】的常见问题

  1. 介之推的拼音是什么?介之推怎么读?

    答:介之推的拼音是:jiè zhī tuī
    点击 图标播放介之推的发音。

  2. 介之推是什么意思?

    答:介之推的意思是:人名。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隐士。从晋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十九年。返国后,文公赐禄不及,而介之推亦不求功名,与母隐于绵山,文公屡次寻求不得,焚山以求之,竟不出而焚死。也作「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