馽
笔顺 反馈

复制

zhí ㄓˊ

馬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U+99BD
汉语字典

馬部

14画

4画

上下结构

zhi

zhí

CKHJ 86 、 COKH 98

SFL

CUJI

71506

99BD

[12112544442512] 横、竖、横、横、竖、横折钩、点、点、点、点、竖、横折、横、竖

馽字概述

折叠展开

〔馽〕字拼音是zhí 部首是馬, 总笔画是14画。

〔馽〕字是上下结构

〔馽〕字仓颉码是SFL 五笔是CKHJ 86 、 COKH 98 四角号码是71506 郑码是CUJI

〔馽〕字的UNICODE是99BD。 十进制为39357,UTF-32:000099bd,UTF-8:E9 A6 BD。

〔馽〕字的异体字是

馽的意思

折叠展开

zhíㄓˊ

基本解释

古同“”:“连之以羁~。”

馽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上 部首:馬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35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435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1429頁,第4

唐韻》:陟立切,音執。
說文》:絆馬足也。
玉篇》:絆也。韓愈〈祭柳宗元文〉:天脫馽羈。

又,《韻會》或作縶。
詩・小雅》:縶之維之。〔疏〕在腹曰鞅,在後曰絆。絆,繫足也。縶之謂絆,維之謂繫。
正字通》:《說文》縶、馽本一字重文,从糸、執聲作縶。今經傳皆从縶,《字彙》引《正譌》以俗作縶爲非,迂泥。

又,《集韻》:食律切,音術。
莊子・馬蹄篇》:連之以羈馽。陸德明《音義》:馽,丁邑反;徐丁力反──絆也;李音述。

又,《集韻》:德合切,音答──義同。

集韻》作𩢏,《字彙》作𩡳𡘋非。

注解

〔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上,康熙部首是馬部

〔馽〕字拼音是zhí,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馬、中,五行属-

〔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í] ⑴ 古同“絷”:“连之以羁~。”

馽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馽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馽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上反切陟立切頁碼324頁,第30

𩡳

異體𩢏、馽

𩡳絆馬也。从馬,囗其足。《春秋傳》曰:「韓厥執馽前。」讀若輒。

𦅬

異體

𦅬馽或从糸𡙕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九反切知習反頁碼799頁,第2行,第1

𦅬絆馬也。從馬,囗其足。《春秋傳》曰:「韓厥執馽前。」讀若輒。

鍇注臣鍇曰:「指事。」

反切………頁碼799頁,第2行,第2

或從執、系。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上反切陟立切古音第七部頁碼1868頁,第5許惟賢817頁,第1

𦅬絆馬足也。

段注足字依《韵會》補。《糸部》曰:絆者,馬繫也。是爲轉注。《小雅》白駒傳曰:縶,絆也。《周頌》有客箋同。《莊子》連之以羈馽,卽此字。

从馬其足。

段注象絆之形。隸書作馽。失其意矣。陟立切。七部。

《春秋傳》曰:韓厥執𩡳前。

段注前當作歬。語見成公二年《左傳》。今左作執縶馬前。葢古本正作執𩡳前。改易誤衍耳。許意絆是物,𩡳是人用物。據傳文則謂絆爲𩡳

讀若輒。

𩡳或从糸𡙕聲。

縶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39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807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616頁
4說文校箋第414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386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39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377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477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053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53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400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3325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9641頁【補遺】第17463頁
14通訓定聲第45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834頁【崇文】第3333頁
16說文句讀第1334頁
17章授筆記第403頁,第8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493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919頁,第8字

馽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馽(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馽(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馽(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馽(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馽(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馽字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