愬
笔顺 反馈

复制

ㄙㄨˋ shuò ㄕㄨㄛˋ

心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U+612C
汉语字典

心部

14画

10画

上下结构

su shuo

shuò

UBTN

TBP

UAQW

87332

612C

[43152335114544] 点、撇、横、竖折/竖弯、竖、撇、撇、横折钩、横、横、点、斜钩、点、点

愬字概述

折叠展开

〔愬〕字拼音是sù,shuò 部首是心, 总笔画是14画。

〔愬〕字是上下结构

〔愬〕字仓颉码是TBP 五笔是UBTN 四角号码是87332 郑码是UAQW

〔愬〕字的UNICODE是612C。 十进制为24876,UTF-32:0000612c,UTF-8:E6 84 AC。

〔愬〕字的异体字是

愬的意思

折叠展开

1ㄙㄨˋ

基本解释

同“”。诉说,倾诉《论语·颜渊》:肤受之愬。《诗经·柏舟》:薄言往愬。

向。 潘岳《西征赋》:“愬黄巷以济潼。”

告诉,申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与王。”

详细解释

1.诉说。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2.诋毁、诬陷别人。

《论语•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愬。”

3.向。

《文选•潘岳•西征赋》:“愬黄卷以济潼,眺华岳之阴崖。”李善注引薛综〈西京赋〉注曰:“愬,向也。愬与溯古字通。”南朝宋•谢庄〈月赋〉:“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

惊惧。

《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

2shuòㄕㄨㄛˋ

基本解释

恐惧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愬而再拜。“

详细解释

1.〈书〉对著人说出来;告诉。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经‧邶风‧柏舟》)。

2.〈书〉诽谤;进谗言。∥同“”。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论语‧宪问》)。

3.〈书〉向著。通“”。

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文选‧谢庄‧月赋》)。

ㄙㄨˋ

详细解释

〈书〉惊恐;惊惧。

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公羊传‧宣公六年》)。

1ㄙㄨˋ

2ㄙㄨˋ

愬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上 部首:心部

武英殿刻本: 第946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396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341頁,第5

廣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𡘋與訴同。
詩・邶風》:薄言往愬。
論語》:膚受之愬。

又,通作遡。
戰國策》:衞君跣行,吿溯於魏。〔註〕溯愬同。

又,《廣韻》:山責切;《集韻》:色責切,𡘋音索。
韻會》:驚懼謂之愬。
易・履卦》:履虎尾,愬愬,終吉。
集韻》或作虩,亦作覤。

本作𧩯訴,或从言朔作𧪜,又从心作愬。

注解

〔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ù、shuò,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朔、心

〔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ù] ⑴ 同“诉”。诉说,倾诉《论语·颜渊》:肤受之愬。《诗经·柏舟》:薄言往愬。⑵ 向。 潘岳《西征赋》:“愬黄巷以济潼。”⑶ 告诉,申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与王。” [shuò] ⑴ 恐惧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愬而再拜。“

愬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愬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愬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桑故切頁碼75頁,第22

𧦡

異體𧩯、訴

𧦡告也。从言,㡿聲。《論語》曰:「訴子路於季孫。」

鉉注臣鉉等曰:厈非聲。蓋古之字音多與今異。如皀亦音香、釁亦音門、乃亦音仍,他皆放此。古今失傳,不可詳究。

𧪜

𧪜訴或从言、朔。

愬訴或从朔、心。

附注段玉裁注:「凡從㡿之字,隸變為厈,俗又為斥。」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桑祚反頁碼213頁,第1行,第1

愬告也。從言㡿聲。《論語》曰:「𧩯子路於季孫。」

反切………頁碼213頁,第1行,第2

訴或從言、朔。

反切………頁碼213頁,第1行,第3

訴或從朔、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桑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98頁,第4許惟賢179頁,第14

愬告也。从言。㡿聲。

段注桑故切。五部。凡從㡿之字隷變爲厈。俗又譌斥。

《論語》曰:訴子路於季孫。

段注《憲問》篇文。

𧩯或从言朔。

𧩯或从朔心。

段注今《論語》作此。

白话解释

诉,告知,使他人知情。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厈”作声旁。《论语》上说,“公伯寮向季孙诬告子路。” ,这是“诉”的异体字,字形采用“言”作边旁,“朔”作声旁。“愬”,这也是“诉”的异体字,采用“心”作边旁,“朔”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言、斥聲;或體從言、朔聲;又從心、朔聲。隸書、楷書同篆文。「訴」字本義為告狀、控告,必需以言語進行,因此從「言」表義;從「斥」聲有兼義的功能,「斥」在文獻中多半有「責罵」、「指責」的意思,「告狀」、「控告」必需指責對方的錯誤,因此「訴」字從「斥」聲,應該有兼義的功能。各形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兼會意。

訴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0頁,第14字
2陳昌治本第216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171頁
4說文校箋第104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97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34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60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39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13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62頁,第10字
11標注說文第105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779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3118頁【補遺】第16456頁
14通訓定聲第1868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214頁【崇文】第853頁
16說文句讀第298頁
17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08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271頁,第3字

愬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ccuse; sue; inform; narrate
  2. se plaindre, porter plainte, dire

愬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愬(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愬(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愬(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愬(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愬(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含愬字的成语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