帯
笔顺 反馈

复制

dài ㄉㄞˋ

巾部 共10画 上中下结构 U+5E2F
汉语字典

巾部

10画

7画

上中下结构

dai

dài

GKGH

TJBLB

EAWL

44227

5E2F

[1222145252] 横、竖、竖、竖、横、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竖

帯字概述

折叠展开

〔帯〕字拼音是dài 部首是巾, 总笔画是10画。

〔帯〕字是上中下结构

〔帯〕字仓颉码是TJBLB 五笔是GKGH 四角号码是44227 郑码是EAWL

〔帯〕字的UNICODE是5E2F。 十进制为24111,UTF-32:00005e2f,UTF-8:E5 B8 AF。

〔帯〕字的异体字是

帯的意思

折叠展开

dàiㄉㄞˋ

基本解释

古同“”。

帯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巾部

武英殿刻本: 第791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333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274頁,第2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當蓋切,音㯂。
說文》:紳也。男子搫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佩必有巾,故帶从巾。徐鉉曰:卌,其帶上連屬固結處。
釋名》:帶,蔕也。著於衣,如物之繫蔕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疏〕鞶革大帶也。
禮・玉藻》:凡帶有率,無箴功。〔疏〕謂其帶既襌,亦以箴緶緝其側,但繂襵之,無別裨飾之箴功。

又,揚子《方言》:厲謂之帶。〔註〕《小爾雅》:帶之垂者曰厲。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佩也。
禮・月令》:帶以弓䪅。

又,揚子《方言》:行也。〔註〕隨人行也。

又,蟲名。
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

又,書帶,草名。
三齊記》:鄭康成山下生草,大如䪥,葉長一尺餘,土人名康成書帶草。又,姓。賈誼〈過秦論〉:帶佗。

又,叶音蒂。
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鄕,誰須兮雲之際。

注解

〔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帶〕字拼音是dài,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冖、巾

〔帶〕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間的一根帶子和用帶的兩端打成的結。下面象垂下的鬚子,有裝飾作用。本义是大帶,束衣的腰帶。

〔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ài] ⑴ 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⑵ 像帶子的長條物⑶ 車輪胎⑷ 區域⑸ 佩戴,披掛⑹ 隨身拿著⑺ 捎,連著,順便做⑻ 含有,呈現⑼ 率領,引導⑽ 女子陰道分泌的白色黏液

帯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帯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帯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belt

帯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帯(甲骨文·商·𠂤宾间) 甲骨文 𠂤宾间

帯(甲骨文·商·历组) 甲骨文 历组

帯(甲骨文·商·无名组) 甲骨文 无名组

帯(甲骨文·商·花东子卜辞)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帯(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帯(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帯(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帯(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帯(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帯(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帯(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帯(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帯(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帯(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帯(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帯(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帯(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